农村妇女成为“养蚕大姐”,日子越过越好

生意经 2018-12-13 10:18

在金钗镇东屏村的土地上,一片片桑树生机勃勃。提起“养蚕大姐”蓝莉芬,村里的人都竖起大拇指。

2013年成立马山县金钗镇东龙蚕业有限责任公司后,蓝莉芬一步步将传统的种桑养蚕事业做大,把一个培育小蚕的手工作坊发展到桑蚕专业合作社,再到现在拥有包括拉缫车间和返丝车间在内的面积4000多平方米、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加工厂。“通过公司带动,养蚕户的日子会越来越好。”蓝莉芬说。

20世纪90年代,金钗镇东屏村养蚕成活率低,收获率也低,很多养蚕户产生了砍掉桑树改种玉米的想法。当时在镇上做代课老师的蓝莉芬认为,本地的养蚕户收获率低是因为缺乏种桑养蚕的技术,蚕种不好。她萌发了到外地学习新技术、做大种桑养蚕事业的想法。

蓝莉芬先后前往广西养蚕技术较为先进的宜州、宾阳等地考察学习。2003年,蓝莉芬在金钗镇创办了金宜小蚕共育点,成为马山县第一家小蚕共育点,指导蚕农种桑养蚕。

刚开始,村民对蓝莉芬的新技术存在怀疑。蓝莉芬说,要打消村民的疑虑,必须靠自己的实践。她首先用新技术精心培育蚕种,一张蚕种的收益从过去的10—30公斤增加到50公斤,甚至更多,直接收入比以前增加了约1.5倍,这时,其他养蚕户沸腾了,大伙纷纷上门讨教。

有了好的开头,蓝莉芬先后引进先进的桑苗、蚕种进行试种试养,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,金钗镇的种桑面积从最初的不足5000亩发展到现在的15000亩,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,种桑养蚕业逐渐成为全镇农业支柱产业之一。

2009年3月,蓝莉芬在金钗镇成立金宜种桑养蚕合作社,采取“企业+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的生产经营模式,将培育到三龄的蚕种提供给加入的社员,等社员培育到五龄蚕时,再以每公斤26元的保底价格收购社员生产的合格蚕茧,解除社员的后顾之忧。她还引入优良的桑苗提供给社员,减轻他们的种植成本,吸引更多的养蚕户加入合作社。

2013年,蓝莉芬筹资1800多万元成立东龙蚕业有限责任公司,为农户提供培育小蚕+回收蚕茧+蚕丝加工+统一销售的一条龙服务。

目前,在“东龙模式”的带动辐射下,马山县的桑、蚕、茧、丝生产已初具规模,农民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,增加农民就业人数6000人以上。目前仅龙塘村就有90户贫困户350人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。

蓝莉芬计划在公司现有的基础上,再增加两组生产线,扩大种桑养蚕产业,消化掉金钗镇养蚕户生产的合格蚕茧,让更多的人共同致富。

声明:本文来自生意经,版权归作者所有。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创业家立场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。如需转载,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。